11月12日下午,能源與機電工程學院在同德樓306教室成功舉辦了第三期學術沙龍,主題為《SVPWM和無感FOC調速》與《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熱軋加熱爐控制》。此次沙龍由自動化教研室的陳連貴博士和周瀏陽博士擔任主講嘉賓,由副院長岳舟主持。能機院全體青年教師及部分研究生代表齊聚一堂,共同聆聽了這場精彩的學術盛宴。

陳連貴博士于2008年在北京科技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(yè)獲得博士學位,并在湖南華菱漣源鋼鐵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站工作了兩年。2015年,他作為訪問學者在清華大學智能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深造,主持了多項省級和橫向課題,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(jīng)驗。在講座中,陳博士從PMSM電機、FOC的控制原理以及無感FOC的控制原理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。他對比分析了BLDC與PMSM兩種控制方式,并著重闡述了FOC控制的核心——SVPWM技術。該技術能夠顯著提升電機的效率、控制穩(wěn)定性和精度,在電機驅動系統(tǒng)中有著廣泛的應用,是PMSM高效控制的最優(yōu)方法之一,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。
周瀏陽博士于2015年在哈爾濱工業(yè)大學獲得博士學位,并于2021年參與了湖南華菱漣源鋼鐵有限公司工作站和中南大學流動站的聯(lián)合培養(yǎng)博士后研究工作。在講座中,他首先介紹了熱軋加熱爐控制的背景,隨后從板溫預報模型、基于鯨魚算法的爐溫優(yōu)化設定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加熱爐控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。他利用鯨魚算法為單一類型板坯在爐時設定期望爐溫,采用熵權-TOPSIS法為混裝板坯在爐時設定期望爐溫。針對熱軋加熱爐大時間常數(shù)、強耦合、緩時變等特點,他設計了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預測控制算法和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PID控制算法對其進行有效控制。周博士將科學研究與實際生產(chǎn)問題相結合的經(jīng)驗分享,極大地激發(fā)了青年教師的科研熱情。
報告結束后,主講人與師生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交流,針對青年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耐心細致的解答。近年來,能源與機電工程學院高度重視學術交流與科研工作,不僅鼓勵教授、博士等高層次人才開展學術交流活動,還積極倡導有組織科研,強化科研團隊建設。學院通過整合優(yōu)質資源,搭建科研平臺,推動跨學科合作,努力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。通過此次學術沙龍的成功舉辦,能源與機電工程學院進一步推動了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,增強了師生的學術素養(yǎng)和科研能力。未來,學院將繼續(xù)堅持有組織科研的理念,加強科研團隊建設,不斷提升科研水平和創(chuàng)新能力,為推動學院乃至整個學校的發(fā)展做出更大的貢獻。(材控教研室供稿;一審:汪力;二審:彭廣威:三審:胡東)